來源: 中國科技網 作者: 操秀英
6月15日下午,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北京市副市長魯煒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副總干事格塔丘•安吉達手中接過“設計之都”批準函。
隨后,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北京市市長郭金龍,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郝平,科技部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社長王志學,文化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高樹勛,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杜越等為北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設計之都”揭牌。
首都從此多了一個身份。
“北京已發展為分享設計與創意的平臺,其開展的設計交流活動給我們貢獻了獨特的經驗,我們希望從這些經驗中受益,從而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聯系。”安吉達如是闡述接納北京的理由。
“北京設計如同一顆參天古樹,根植于深厚的傳統文化,繁茂于開放的現代生活。我對設計充滿熱情,堅信設計思想的傳播、設計產業的發展,能夠讓北京城市更加美麗,讓市民生活更加幸福。”兩年前,郭金龍在推薦信中寫道。
如今,正如他所言,“設計之都”的建設,讓北京這座古老城市煥發出新活力,向世界城市又邁進一步。
“成功申報‘設計之都’只是一個開始,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我們更看重的是設計對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說。
“北京的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北京設計的最大亮點,同時也為設計發揮推動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作用提供充足的資源。”郝平在揭牌儀式上對北京文化創新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設計產業發展的模式給予充分肯定。
設計是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轉型的先導力量。
2009年,是首都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那一年,金融危機陰霾未散,北京經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工業增長困難、外貿出口下滑、外向型企業經營不景氣、財政收入下降。統計數據顯示,當年北京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為10.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盡管生產總值增速不低,但總量規模仍有提升空間。人們開始發問,奧運會對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的后續效應到底能持續多久?
同時,北京也面臨日益加大的人口和資源環境壓力。
多個難題,如何應對?北京給出的答案是,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綠色、科技、人文”的“三大奧運理念”轉化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發展戰略,并以此為契機,建設世界城市。
2009年4月,“科技北京”行動計劃發布并實施。科技,被視為推動北京轉變發展方式的核心力量。北京在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進程中,需要各個設計專業的高度介入。北京強調的設計是大概念,包括建筑設計、環境設計平面設計、服裝設計等各個方面。
遵循這一理念,北京鼓勵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的設計創新,強調設計的系統性、綜合性、協同性,讓設計成為統籌兼顧,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
同時,有著雄厚的人文、科技資源的北京,具備發展設計產業的先天優勢。這個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年建都史的城市,也擁有全國三分之一的國家級科研院所、實驗室和技術中心,以及47.3萬科技人員。
羨煞旁人的科技資源稟賦,其實也決定了北京設計的科技特色。
“組合拳”打造科技與文化雙輪驅動的“北京模式”
在聯合國全球創意城市網絡的7個稱號(“文學之都”“電影之都”“音樂之都”“設計之都”“媒體藝術之都”“民間藝術之都”和“烹飪美食之都”)中,“設計之都”的競爭最為激烈。
而此前,中國的深圳和上海已成功申請。按照慣例,這個稱號不會再授予同一個國家的第三個城市。北京之所以有信心爭取,并最終成功,是因為打出了科技牌。
用科技創新推動設計產業發展,是北京的特色。近年來,北京市科委在抓科技創新的同時,重視科技對文化的支撐,設計成為重要手段。一方面,設計作為科技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組成,扶持做大做強;另一方面,加速推進設計與文化產業、制造業等產業的融合,讓設計在北京文化創新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戰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北京努力的目標是,加大農業、現代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產業轉型中的設計含量,通過設計提升產業的附加值;鼓勵以設計產業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帶動和輻射其他產業協調發展;把設計力量更多地投入到產業結構調整和傳統產業升級中,創造新的供給和新的需求。
北京“設計之都”的正式申報始于2010年,而北京其實在更早時候就已開始建設“設計之都”。
北京市于2006年設立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鼓勵企業設計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加速設計與制造的融合。目前,該獎項已成為中國設計界的“奧斯卡”。2011年征集了國內外1135家企業的5268件產品,超過德國紅點獎當年全球征集數量。
從2007年開始,北京市科委每年投入1500萬元,實施“設計創新提升計劃”,針對電子信息、交通設備、重大裝備、旅游商品等領域的50家企業和設計公司的31個項目進行設計對接與咨詢診斷,致力于打造“北京創造”品牌。
2010年,《北京市促進設計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該《意見》通過實施企業成長、市場建設、人才培養、國際對接、品牌塑造、產業融合六大工程,全面推進設計產業發展。
為落實該意見,“首都設計產業提升計劃”專項于次年啟動。初步統計,設計產業提升計劃已帶動企業設計項目投入近6.5億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
同樣在2010年,北京市開始建設總面積達6萬平方米的中國設計交易市場,構建設計企業、設計用戶和加工制造商的設計資源數據庫,提供設計對接中介服務、設計合同登記、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援助、金融投資等項服務。
設計匯聚力量 提升產業發展
這一系列“組合拳”的強大力量正在顯現。設計與科技的深度融合,誕生了一批創新成果,讓眾多企業迅速成長,并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幻響神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迷你音響產品,就是典型案例。
曾從事IT行業多年的幻響神州總裁張昕尉,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了“超磁晶體”軍用高科技材料技術,但如何將其轉化為商品成為困擾他的問題。
事實上,我國早在十幾年前就掌握了這一高技術,但由于沒有適當的設計介入,它一直躺在實驗室里,無法應用到民用領域。
通過北京市科委“設計創新提升計劃”的支持,易造工業設計(北京)有限公司將該技術應用于迷你音響產品,同時催生了幻響神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批“i-mu”系列產品上市1個月,國內銷量直線上升到15000臺,市場售價也從最初的每臺588元上漲為1200元。英國、馬來西亞、印尼、韓國、日本等東南亞及歐美地區的訂單也紛至沓來。
幾年來,“設計創新提升計劃”不僅使漢王科技、北京第二機床廠等工業龍頭企業設計出一批創新產品,也極大提升了東道、致翔創新、博藍士、心覺等一批設計公司的服務水平。
設計在壯大公司自身的同時,也帶動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
堅持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汽車設計的北京阿爾特汽車設計公司是國內最大的汽車設計公司。其設計的電動概念車“竹風”,飽含了中國設計師對中國千年竹文化的眷戀,應用傳統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向世界展現了中國設計的藝術美,實現我國汽車設計產業的突破。
阿爾特承擔的北汽C70G項目車身設計,入選2011年度“設計產業提升計劃”。通過設計塑造民族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
此外,國能風力發電研發的全球首臺大功率垂直軸風力發電機帶動風力發電行業的轉型升級;中科院開發的綠色制版技術,也推動了印刷業的節能減排……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成功申報只是另一個起點,今后,北京建設“設計之都”的腳步會更加緊湊。設計給科技以靈魂,科技給設計以生命,科技與設計互相融合的態勢必將日趨明顯,而這兩者結合更將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未來,首都將依靠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驅動設計的大發展、大繁榮,用設計提升人民生活和城市發展水平,用設計把中國燦爛文明傳承下去,把其他國家、民族的優秀文化融合起來,用創意設計開展廣泛的國際交流合作,也將與各國共同推動基于文化多樣性的設計創新,為“創意城市網絡”提供一個獨特的合作交流平臺,在全球創意網絡城市合作中,貢獻與分享設計的價值。(記者 操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