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公布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仿佛是一本很耐讀的書,從中可以讀出2009年中國科技界的現狀和一些問題。記者嘗試著對它進行一番解讀。
誰的主導地位更強
統計結果中公布了國際合著論文的情況。其中有一項是“中國作者為第一作者的國際合著論文數較多的6個學科”,分別是化學、生物、物理、數學、臨床醫學、地學。這個排位是以論文數量為依據的。但如果仔細分析可以看出哪個學科在國際上更領風騷。化學學科以2944篇論文數居榜首,但其國際合著論文數僅占本學科論文的9.5%,而數學學科雖然以1530篇居第4位,但這些論文卻占了該學科論文總數的23.7%,也就是說,在數學界2009年產出的國際論文中,中國作者為第一作者的國際合著論文差不多占了1/4,而化學學科則只占了1/10。可以看出,在國際合作中,中國數學家的主導地位更強,有1/4的合作論文都是“以我為主”。
當然,總體上中國科研人員在國際合作中的主導地位在加強。統計結果顯示,2009年中國作者為第一作者的國際合著論文共計17751篇,占我國全部國際合著論文的62.3%。而2008年這一比例是56.1%。這表明就整體而言,我國科學家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的主導地位得到加強。
哪個學科水平最高
如果就SCI論文數量統計,化學、物理、生物3個學科排在中國各學科的前3位。但如果換個角度分析,這3科在中國的學科水平并非最高。從統計結果可以知道,我國有18個學科的論文數量排在他們本學科世界的前10位。其中最“牛”的當屬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兩個學科,其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排名都是世界第2位。而化學、物理兩科雖論文總數居前,但被引次數卻在國際上分別排第4位和第6位。被引次數進入世界前5位的還有數學(第3位)。與2009年相比,臨床醫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神經科學與行為學領域的論文被引用次數,在世界排位都分別提高了3位,這也說明我國近年在生物醫學領域的大力投入產生了良好效應。
研究機構怎么了
論文的被引用情況往往反映了其影響力和質量。統計結果公布了科研機構去年國際論文被引用篇數的排名。在前20家研究機構中,2009年被引用篇數超過1000篇的只有中科院化學所一家。而2008年被引用篇數超過1000篇的有4家研究機構。
如果分析研究機構2000年—2009年SCI論文累計被引用篇數的情況,似乎也很不妙。在前20所研究機構中,累計被引篇數超過3000篇的只有2家,而上一年統計時還有4家超過3000篇。
從“表現不俗的論文”統計情況看,研究機構似乎也出了點問題。所謂“表現不俗論文”是指那些論文的被引次數高于學科的平均被引次數。2009年中國國際論文中有15.5%跨入均線之上。但遺憾的是,統計結果顯示,在2009年產生“表現不俗的論文”的研究機構(前30位)中,有7家低于15.5%這一均線,而上一年度的統計則是只有2家低于均線。在相應的統計中,高校(前30位)2009年只有兩家低于均線,而2008年還有5家低于均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