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1月26日電(記者李大慶)分析并公布SCI統計結果是中信所從1987年就開始的一項工作。與往年相比,今年公布的結果有了較大變化。中信所總工程師武夷山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淡化了各研究機構的論文數量,強調了各研究機構的論文被引用次數。
武夷山指出,中央于10月通過的關于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通篇未提到在“十二五”期間我國GDP要增長百分之多少。這是一個信號:注重經濟增長質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的SCI論文數量與GDP有一定的可比性。”武夷山說,兩者都處于世界第2位,現在都“到了應該強調質量的時候了”。所以今年首次嘗試在研究機構的統計數據中,只公布與被引用情況有關的數據,不公布其論文數。這也是一個信號,希望大家比過去更義無反顧地抓論文質量。“當然,不是說論文的數量不重要,我們只是淡化一下論文數量問題。”
近年來,由于許多單位以SCI論文數量考核科研人員,或對SCI論文作者予以重獎,形成事實上的導向作用,因而使得一些人對SCI的統計工作產生了某些質疑。在今天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上,中信所所長賀德方指出,中信所通過開展科技論文統計分析工作,一方面積累了客觀的事實數據,為科研管理部門決策提供了依據,另一方面還起到了引導科研人員和管理部門正確認識論文數量與質量關系、重視論文質量的作用。賀德方明確表示,中信所不主張、不贊成以論文數量對科研人員進行考核或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