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中國將積極探索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的新方式
新華網廈門9月7日電(記者張毅 盧志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儀7日在廈門主持召開跨國公司座談會時指出,中國將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不動搖,堅定不移地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以開放促自主創新,積極探索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的新方式,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希望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一道,在共同發展中實現互利共贏,在互利共贏中取得更大發展。
這是吳儀第七次主持召開跨國公司座談會。商務部等11個部門負責同志、70家跨國公司代表和美中貿易委員會、中國歐盟商會代表出席座談會。西門子、索尼、英國石油公司、柯達等18個跨國公司的代表發言。
聽取跨國公司代表發言后,吳儀說,在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下,中國將通過擴大開放和深化改革,促進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出口與進口、吸收外資與對外投資、本地化與國際化等方面的協調發展。中國將完善相關政策,鼓勵外商到中西部、東北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投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支持中國企業擴大對外投資,鼓勵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開展國際投資合作。
吳儀指出,中國對外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為中國人民創造福祉的同時,也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中國經濟持續平穩發展,將為外商投資提供新的發展機遇。她對跨國公司在中國經濟發展中作出的重大貢獻給予高度評價,并提出四點希望:一是結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調整和完善投資戰略,保持和強化與中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二是加強與中國在技術創新領域的合作,加大對高新技術領域和高端服務產業的投資,建立高水平研發中心,與中國先進企業建立技術合作戰略聯盟。三是把中國作為承接服務外包業務的長期戰略基地,全面加強與中國在服務外包領域的合作。四是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進一步發揮示范和表率作用。
9月6日,吳儀還出席了馬士基集團投資的廈門嵩嶼集裝箱碼頭一期工程投產慶典儀式。
商務部報告:中國還需繼續較多利用外資
商務部八日在廈門發布的二00七中國外商投資報告稱,中國還需要繼續較多利用外資,雖然今年和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利用外資的增長速度不會太快,但絕對量將繼續保持較大規模,預計今年全年將達到六百五十億美元或更多。
報告顯示,二00六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六百九十四點六八億美元,占全球總額的百分之六點七二,在全球東道國中排名第四,發展中國家中排名第一。其中,制造業仍然是吸引外資的主要領域,實際使用外資四百點七七億美元,占六成左右。
報告稱,當前中國利用外資已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對外資的需求開始從數量為主轉向以質量為主,資金流動從流入為主轉向流入和流出雙向并重,吸收外資的方式從新設企業為主轉向新設和并購兩種方式并重。
報告認為,目前中國國內資金供給充裕,不少產業生產能力過剩,內資企業的技術能力和制造水平不斷提高,能夠生產愈來愈多的中高檔產品。因此,從資金角度看,中國對外資的內在需求減弱,新設投資對外資的吸引力下降,而國內企業對外投資的動力不斷加強。
但報告同時指出,中國還需要繼續較多利用外資。研究表明,東道國國內資金盈缺狀況僅僅是影響利用外資的因素之一,而且往往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國要繼續保持較大規模吸收外資,是要通過吸收外資更多地吸收全球的技術、知識、管理、觀念、人才等優勢資源。(俞嵐)
英刊展望五年外資流向 中國市場機遇全球排第一
中新網9月7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道,最新權威研究報告預測,美國在未來五年仍將保持全球外資頭號流入國和輸出國地位,中國市場機遇全球第一,外資流入將列全球第三,并迅速崛起為主要的對外投資者。
英國《經濟學家》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9月5日聯合公布全球外資展望,對82個外資流入國家和地區進行趨勢性調查分析。
報告預測,全球跨境投資今年將達創紀錄的1萬5千億美元,但投資保護主義、地緣政治擔憂和市場動蕩等不利因素,將使明年全球外資流動減少,特別是跨國并購放緩,但2009年將復蘇,預計到2011年將達到1萬6千億美元。全球主要外資流入地前三甲是美國、英國、中國。
報告指出,美國將保持全球外資龍頭地位,到2011年外商直接投資流入和輸出都將在2700億美元左右;美國的商業環境被列為全球第七。不過經濟學家對美國保護主義抬頭表示憂慮。
報告預測,中國未來5年仍將是新興經濟體中最大的外資流入地,將吸引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6%,新興市場的16%,2010年對華外商直接投資將超過900億美元。
經濟學家認為,中國仍是外國公司減少生產成本的好去處,許多在華外企效益良好。報告認為,未來中國將成為重要投資輸出國。(余東暉)
錢學鋒:海外資金偏好轉向中國新能源領域
新浪財經訊 9月6日-8日,達沃斯論壇首次移師中國大連舉行夏季論壇,本次論壇的主題是“變化中的力量平衡”。漢理資本執行合伙人錢學鋒在會議期間接受了新浪財經的獨家專訪,國外資金仍然看好中國市場蘊含的投資機會,但方向已經從早前的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 科技、媒體、電信)產業轉向新消費、新能源領域,其中新能源領域最被看好。
漢理資本是國內一家領先的投融資咨詢機構,致力于協助國內的高增長性的企業進行股權私募融資,以及進行跨國并購。在成立四年時間內,漢理資本已經替包括像分眾傳媒、中氣投資、禾苗森工、高意科技等等十幾家企業成功地募集國際私募和風險投資基金。
錢學鋒以漢理資本的投資轉變來印證了前述結論。目前在其運作的項目中,超過一半都屬于新能源行業。相比之下,投向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 科技、媒體、電信)產業的增量資金正在不斷的減少。
在他看來,投資向制造業等相對傳統行業的回歸證明風險投資的中國策略已經開始轉變。與TMT行業相比,傳統行業有著相對穩定的盈利預期及商業模式,大量經過市場以及歷史考驗的可比公司使得行業估值相對清晰,這都增加了對資本的吸引力。
但他也對目前大量包括風險投資(VC)和私募股權基金(PE)涌向中國的擔憂。一方面,進入的錢越來越多,但真正好的項目目前還相對稀缺,以至于目前中國市場上VC和PE開始出現了融合的趨勢。在國外成熟市場,VC主要跟蹤100萬-500萬美元的創業公司的早期成長機會(early stage),而PE則主要關注1000萬至數億美元的未上市企業。而在中國,目前VC和PE都在爭奪1000萬到3000萬的市場,真正小的成長型企業很難獲得青睞。
他開玩笑說,比如現在拿著WEB 2.0 的概念想去做第一輪融資已經非常非常困難,難于上青天,這很VC和PE的投資口味發生變化有很大關系,但同時也是跟這類企業的規模有關。
錢學鋒還特別提到了現在國內對人民幣私募基金存在市場需求。目前國內風投創投融資主要來自海外,但資本監管以及匯兌損失增加了此類資本運作的機會成本,這也為國內推出人民幣私募基金留下了市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