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瞭望》新聞周刊刊登中央黨校哲學部副主任、教授韓慶祥論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文章。
文章指出,中國共產黨人近年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不是杜撰出來的僵硬意識形態,也不是僅僅掛在嘴上的空洞口號,而是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要求提出來的。其實質,就是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方向問題,用共同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凝聚人心,營造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確定之后,實現這一價值體系的行動更為重要。
中國傳統社會層級結構及建筑在此基礎上的傳統的“權力結構和權力運作機制”已有很大改變,但其消極影響依然根深蒂固。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需要確立體現這些核心價值的各種制度與體制。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循序漸進地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傳統結構:資源更易向上聚集
政治體制包括許多內容,但核心內容是權力結構和權力運作體制。傳統的政治體制之根本特征是:在權力結構上,政治權力力量過大而經濟力量、社會力量微弱,因而總體上屬于“金字塔式”的權力層級結構,資源相對容易向上聚集,指令相對容易向下貫徹,自上而下傳達上層指令相對通暢,自下而上反映基層意見會相對遇到某種阻力。在權力運作體制上,政治權力至上,權力自上而下運作、逐級管制而對其缺乏有效制衡,由此重權力,講集權、講身份、講人治、講等級、講服從。
這種權力結構、權力運作體制及其特征,是由金字塔式的社會層級結構造成的。這里的社會層級結構,延伸為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根據人和人之間之權力大小、地位高低、身份有別而建立的層級關系結構。這實際上是一種注重權力層級、地位層級、身份層級和關系層級的社會層級結構。
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是形成社會層級結構的現實基礎。在傳統社會,這種社會層級結構對穩定社會秩序具有一定積極作用,然而,在走向現代化的中國社會,必須循序漸進地改造這種傳統的社會層級結構。因為改革開放以來,雖然這種傳統的社會層級結構已有很大改變,但其消極影響依然根深蒂固。
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影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些觀念,置于這種傳統的“社會層級結構”或傳統的“權力結構和權力運作機制”中,就難以變成切實有效的行動,甚至某些“做法”比較落后。既要利用它,又要改造它,這是中國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個難題。具體來講,傳統的“社會層級結構”或“權力結構和權力運作體制”從以下幾個方面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實現:
———影響馬克思主義基本價值的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價值目標是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然而,在傳統的社會層級結構中,個人權利服從權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排斥民眾的合法權益。
———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價值的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是追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和以人為本。這些價值理念卻與傳統社會層級結構存在一定程度沖突。
———影響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發揚。在這種傳統的社會層級結構中,容易滋生權力排斥個人權利的現象,而這會影響愛國主義精神在一些個體身上的順利實現。
———影響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的發揚。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的確立是以個人的獨立人格、自主個性和思想解放為前提的。然而,在這種傳統的社會層級結構中,容易排斥個人的獨立人格、自主個性,這最終會影響改革創新精神的充分發揮。
———影響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實現。在這種傳統的社會層級結構中,因人治而容易使一些人不是憑能力和業績獲取權力,而缺乏制約和監督的權力又容易使一些人不擇手段去攫取社會財富。而這,正背離于德性和善行。
由此,要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就必須從改造傳統的社會層級結構入手。改造傳統的“社會層級結構”,就是把自上而下的社會層級結構轉變為由市場經濟、公共服務型政府和公民社會所構成的平衡社會結構;把注重上下縱向政治權力控制、但對權力缺乏制衡的“集權型”社會結構,轉變成注重經濟力量、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橫向溝通,且相互制約的社會結構。
(《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