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人的經歷證明,“魔鬼在細節中”確是真理
★ 文/楊中旭
無論從哪項標準衡量,寧興欽都有資格參加北京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他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生在79年前的民國。1958年,曾是首鋼工人的他失去了正式工作;60歲之后,他和老伴一起,以低保度日。
已經存在了10年的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從字面上即可看出,它與就業掛鉤,寧興欽不在其列。
這一切在2007年的夏天獲得了改變。在全國79個城市開始試點的全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被一些沒有工作的老人俗稱為“一老一小”。政府要求,對沒有就業能力的老人和兒童要做到“應保盡保”,寧興欽在這一年的7月21日跨進了這個門檻。
在“致全市城鎮老年居民的一封信”中,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這樣描述繳費方法:城鎮老年人大病醫療保險基金是由個人繳費和政府補助而來的,籌資標準是每人每年1400元,您個人只需繳納300元,余下的1100元全由政府補助,也就是說,“每天繳納九毛錢,大病醫療保一年。”
就在寧興欽跨進這個門檻的當天,《中國新聞周刊》曾經采訪過他。看起來,他比其他參保人還要興奮些,北京市西城區三塔社區居委會的陳姓工作人員告訴他:由于您是低保戶,您自己的那份兒,政府替您出。
“還是政府好。”寧興欽把記者領到只有區區一居室的家中,他的老伴楊大娘和他坐在一塊兒,反復念叨起這句話。
整個2007年,寧興欽看病沒有花自己一分錢,幾項針對低保老人的機制在背后幫扶著他。
居委會上,執行著市里面對低保老人的一項政策:每年報銷這些老人醫藥費的一半。
盡管老人花得越多,報得也越多,但寧興欽一分也不敢花。他和老伴兩個人加在一起的低保金,每個月也只有656元人民幣。過去的一年,物價飛漲,兩位老人需要壓抑自己的看病需求。
寧興欽和老伴,主要靠著“粉本兒”求醫。
半年之前,寧興欽曾經在居委會拿出一個某慈善機構和政府共同頒發的手冊,向記者“炫耀”它的功效:憑借這個“粉本兒”,我每年可以報銷500元醫藥費。
2007年,寧興欽花費了這個“粉本兒”里的498元人民幣。和第一項政策一樣,他還是一點也不敢超支,超支的每分錢,都要擠占他每月的衣食開銷。
他盼望著的大病醫保隨著“一老一小”政策的出臺而來臨。根據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印發到各個社區的解釋,寧興欽這樣的老人,每年的報銷上限可達7萬,兒童可達17萬。
按照居委會工作人員的指點,寧興欽辦完了參保的手續,如愿領到了北京市城鎮老年人大病醫療保險手冊,但被告知因大病住院需要先支付1300元、政府才能報銷其后的6成費用的時候,他打起了退堂鼓。
對于寧興欽和老伴來說,兩個人的2600元是一筆巨款,4個月的生活費。而這,還只是邁進醫院病房的門檻,如果加上住院之后自己需要支付的那四成費用,就遠遠不止4個月的生活費那樣簡單。
于是,對于兩位老人來講,這個大病保險有同于無。
8年之前,寧興欽不幸染上結腸癌,在借款兩萬進行手術之后,身體逐漸恢復,但相關的藥物卻再也不能離身。同時,他的白內障、耳聾、高血壓、糖尿病均需長期服藥。2008年1月5日下午,《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來到寧興欽家中,要求再看一眼他賴以求醫的“粉本兒”,卻被告知“已經被收上去了”。
“收上去”,是“粉本兒”每年必經的“換本兒”程序,“發下來”要在兩個月之后。寧興欽說,每年的年底和次年的年初,他不敢邁進醫院的大門。
談到2008年,寧興欽最大的愿望有3個:第一,“一老一小”的1300元不再需要自己預付;第二,“一老一小”別光顧著大病,不管小病;第三,北京奧運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