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阿爾文?托夫勒 海蒂?托夫勒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孫子兵法》與中國式執行 王 巍 / 文
財富的第N次浪潮?
文/汪丁丁
與托夫勒以前的三本著作均已有了中譯本一樣,這部新著旨在探討知識社會的“財富”問題。這一問題的提出,就托夫勒而言,至少可以回溯到1991年,那一年,他出版了《權力的轉移》。但是,托夫勒對這一“千年變局”的表象分析,又可進一步上溯到1984年。那一年,他出版了《第三次浪潮》——那是一本在中國引發了普遍的閱讀興趣的著作。
在《第三次浪潮》的巨大沖擊下,托夫勒被多次邀請訪問中國。他告訴我們,中國大約有9億人可以被稱為“第一次浪潮人口”,因為他們仍生活在農耕時代的財富創造過程中。同時,中國大約有3億人生活在“第二次浪潮人口”的世界里,他們從事的主要工作是“制造”。最后,中國大約有1000多萬“第三次浪潮人口”,他們從事現代服務業。在2001年的一次訪問中,他被詢問“中國是否可以跳過第二次浪潮,直接進入第三次浪潮”,他的回答是:歷史是不確定的,所以,沒有誰可以確切預測中國的歷史進程。另一方面,他指出,中國可能有跨越式發展,這一跨越必須以成功的“教育”為前提,寬帶網絡很可能為中國提供成功教育和跨越式發展的契機。
1970年,托夫勒發表了《未來的沖擊》。他預言,人類心理深層結構難以適應因不斷加速的創新而迅速變化的生存環境,并因此終將導致一次總體性的危機。在這部著作面世36年之后,我們回顧這位“未來學家”當時對現在所做的預測,可以很容易地指出他預測的不準確性。例如,他完全沒有預見到互聯網的普及和它的革命性作用。因此,他當然也沒有預見到互聯網生活對“數字一代”的人類的思維方式與情感方式所發生的重要影響。
在《財富的革命》中,托夫勒使用了一個新詞“prosumer”(生產者即消費者),多達145次;作為對比,這本書的標題關鍵詞“revolutionary wealth”,在書中出現了63次。托夫勒提出了財富的三項深層基本原理——時間原理,即財富產生機制與財富本身的“失同步化”現象;空間原理,即財富的流動性,高科技的發展使空間概念越來越可有可無;知識原理,即非對抗性的知識的運用如何影響著我們獲取和分配財富。這種革命性的財富形式在未來的數年中將重新設計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公司和整個世界。
如同人類思想史任何一位重要作者一樣,托夫勒的主要著作,沒有哪一部是沒有爭議的。例如,對托夫勒1995年的《創造新文明》,亞馬遜上至今保存著一份2002年5月的評論,十分中肯地批評他的預測缺乏“建構性”。另一份1998年6月的評論,更直接批評他“基于成問題的假設對未來加以預測”。類似地,我推測,許多中國讀者會認為托夫勒在這部2006年新著中提出的關于中國未來發展的預測(第44章:中國的下一個奇跡),未必可信。
(作者為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本文為該書中文版序,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