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人物周刊
羅敏敏
他的所長經常跟他說,最大的成就是你的研究“養活”了很多人:一是很多人在你的基礎上做研究;二是你的研究改善了人類的生存狀況
羅敏敏 畢業于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后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相繼獲得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在杜克大學等機構做了近5年博士后。2005年8月羅敏敏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建立實驗室,從事神經生物學方面的研究。
本刊記者 林海 發自北京
人為什么要睡覺?
因為人會疲倦。
人為什么會疲倦?
因為人的細胞會通過一個通道傳遞疲倦因素……
羅敏敏經常會想這個問題,每天晚上回家前,喝茶或咖啡時。
這個問題他還沒搞明白,目前世界上也沒有人明白。他的工作就是把這個問題搞明白,從基因到生理機制,探究人產生睡覺行為的原因。
這里是北京北清路附近,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以羅敏敏名字命名的實驗室在一樓,這個實驗室成立僅3年時間,在生物學界頂尖級雜志發表數篇學術論文,《細胞》雜志發表1篇,《自然》雜志發表2篇,《科學》雜志發表3篇,所有的文章通訊作者都是羅敏敏,在國外通訊作者一般名字放在最后,是成文者。
2006年,他還獲得了人類前沿科學計劃組織頒發的“青年科學獎”,他的實驗室和美國的一個實驗室一起獲得了3年75萬美元的研究資助。
這個面向全球的獎項獲獎率一般在3%到5%之間。
羅敏敏并不覺得這些是什么成功,當他得知自己獲得本刊評選的青年領袖時,他覺得沒有什么值得講的,相反,他覺得自己答應接受采訪也是一種虛榮,他時時在警惕自己內心的虛榮。
羅敏敏一點也不像“領袖”,個子不高,半舊的運動鞋,米白色的褲子,顯然是穿得太久,褲腳已經磨破了,露出線條,腰間用與褲子顏色不協調的藍色長帶子掛著鑰匙,上身一件不起眼的T恤,略顯厚重的全框眼睛,腦門頭發很少。
他是江西上高人,貧窮的農村,貧窮村里最窮的那家。家鄉人對他有些失望。在縣城的中學能考上北大的并不多,鄉鎮的書記見了他父母也要因為他而敬仰三分。
大學畢業后,許多人指望這個第一名牌高校的學子能當個什么官,鄉親們能沾點光,他父親最初也是這樣的想法。
可他一畢業就飛到大洋彼岸了。陰差陽錯,高中時夢想成為像楊振寧、李政道一樣的物理學家,結果卻被心理學系給錄取了;到美國他讀的是計算機碩士,后來繼續讀了生物學博士,這是他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3年前,他看到《科學》雜志上刊登的廣告,中關村生命科技園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招聘PI(實驗室負責人),這個所打破國內體制的束縛,給予有潛力的年輕人許多優厚的條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實驗室,5年內不要求任何成果,每年科研和設備購置經費支持。
羅敏敏給所長寫了封信,談了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北京面試,通過了。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個團隊的領導者,更沒有想到自己能有這么大的平臺與國外的同領域的人一同研究最前沿的問題。
采購實驗設備。招人。他是一把手,有完全的自主權,白手起家。
對科技感興趣,思考能力強。布置一個東西,他會努力克服困難,非常好學,晚睡早起,勤奮……這種人他是喜歡的。
他自己就是個表率,經常還要通宵在實驗室做實驗,他媽從老家來北京住,見兒子還這么辛苦,說:這是圖個啥,這樣累。但他自己覺得高興,就如《星球大戰》里一樣,成了絕地武士也并不輕松。
他教導他的學生,也告誡自己,不要浮躁,塌實地做,不要當跳板。
他的夢想與人類的命運有關,他希望他現在進行的基礎理論的研究,今后能進入應用,比如提供治療人類睡眠相關疾病的藥物。
令他崇敬的人是誰,他突然想起來:袁隆平。對。他的所長經常跟他說,最大的成就是你的研究養活了很多人,這個“養活”包括兩個意思:一是很多人在你研究的基礎上做研究;二是你的研究改善了人類的生存狀況。
羅敏敏答《南方人物周刊》問
Q:你對自己的現狀滿意嗎?
A:非常滿意,非常高興,沒有什么抱怨的。
Q:對你今天所達到的成就,有何心得可以和他人分享?
A:不覺得很成功。如果說為什么走到今天,那就是堅持你想做的事,不要接受外界的太多誘惑。
Q:對你父母那代人和他們成長的那個時代,你了解嗎?你們之間有代溝嗎?
A:我的父母非常喜歡我,我也很崇敬我的父母。雖然我家里條件不好,但我從小就覺得我的父母非常偉大,他們保護了我們一群孩子能上學,把我們撫養大。
很有意思的是,我和父母的交流很多,經常打電話,談小時候的事情,談鄉村的事情。遺憾的是,我的孩子、太太都聽不懂父母的話,因此我就總是在電話里匯報給他們聽,孩子考多少分,學習成績好不好。他們是非常好的祖輩。
Q:你對這個時代有什么話不吐不快?
A:這個時代,人心比較浮躁,所有的人都希望迅速發大財,對科學和文化沒有理想。現在的父母很少說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科學家,都希望孩子做大官。
Q:你覺得你的同齡人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A:我是1973年出生的,我們這代人不如68年出生的那一代人刻苦,但又不如80年代生的那代人自信。最大的問題是若干年后,中國的家庭都要養一群老人,而國家經濟還不是那么好。
Q:你認為什么樣的人稱得上是有“領袖氣質”的?在世的人當中,你最欽佩的人是誰?如果一定要你選,你同齡人中夠得上青年領袖的還有誰?
A:首先我不像,北大的文科生,每個都侃侃而談,讓你熱血沸騰,他們很有領袖的氣質。沒有特別好的楷模,有很多科學家給我們很多影響,很成功。我很欽佩他們身上的科學氣質。
我們所里的邵峰、柴繼杰都做得很優秀,有很多。
Q:你怎么理解責任?責任、權利和個人自由,你最看重哪一個?
A:我不是那么有崇高理想的那種,有一句話很好,“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每個人都會有社會責任,但首先是不要害人。三者中,我覺得自由比較重要。
Q:對你影響最大的一本書、一部電影?
A :老、莊的書不錯,讓人養成豁達的心胸。《人性的弱點》有時也會翻翻,看到自己身上的弱點。
Q:對你來說,什么是最重要的?
A:孩子,太太,父母和兄弟姐妹。
Q:你覺得自己幸福嗎?有沒有不安?你最大的擔憂是什么?
A:很幸福。也有不安,比如自己的身體,家里人的身體,但也不是特別地擔憂,可以買保險。
我最擔心的是這個國家的經濟可能會垮掉,每年10%的增長怎么能夠持久?隨時可能有戰爭、疾病等危機,這個國家有沒有應對能力?
用“這是一個 的時代”去上網搜索一下,可以看到以下答案:這是一個矯情的時代;這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這是一個尋歡作樂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并產生侏儒的時代;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這是一個打群架的時代;這是一個糾結的時代;這是一個群體空虛的時代;這是一個加速度的時代等。羅敏敏的故事告訴我們:這個時代也有人拒絕了這些喧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