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不僅是市場經濟的活力之源,是科技、文化發展的活力之源,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活力之源
作為此次公推競崗的主要推動者,貴陽市委書記李軍一直回避媒體的采訪。他態度很友好,有時候會主動與現場的記者們打招呼,也會談一些看法,但每次結尾都說,“這些只是為了幫助你們理解,而不能作為采訪內容”。
事實上,關于為什么要進行公推競崗,他談得已經不少。尤其在6月30日的動員大會上,長達8000字的長篇講話,非常生動地解答了貴陽為什么要這么做。
他說,公推競崗和公開選拔方案,在中央組織部有關部門和省委組織部的具體指導下,經過反復討論和研究,并多次廣泛征求意見,“可謂用心良苦”。
競爭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活力之源
李軍給出的實行公推競崗的原因有四條。
其一,“這是貫徹中央和省委重要指示精神的實際行動”。他一口氣征引了胡錦濤總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習近平、中央組織部長李源潮、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和省委組織部長張少農的五段講話。
“市委開展公推競崗和公開選拔工作,就是為了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形成風清氣正的用人局面,完全符合中央和省委的重要指示精神。”
其二,“這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八字方針:民主、公開、競爭、擇優。
在談到公開時,李軍提到,“黑龍江‘田鳳山、韓桂芝案’涉及的幾百名干部中,沒有一個是通過公開選拔上來的。這說明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能夠有效防止權力被濫用、錯用。”
對于競爭,他說:“競爭不僅是市場經濟的活力之源,是科技、文化發展的活力之源,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活力之源。”
其三,“這是廣大干部群眾的強烈愿望”。他直言,“人民群眾在政治方面最不滿意的有兩件事,一是少數干部貪污腐敗,二是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我們開展公推競崗和公開選拔,就是決不讓那些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的人進到領導崗位,就是決不讓那些庸官、昏官、懶官進入領導崗位。”
動員大會距離“6.28”甕安事件僅兩天,貴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吳應濤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甕安事件與此次公推競崗沒有直接關系。“這個方案在年初就已經定下來,我在3月份已經去南京做考察。”
而李軍則用甕安事件作為例證,“群眾中確實有許多困難和問題,有許多難言之苦和哭告無門的事情,需要我們設身處地為人民群眾著想,盡心竭力地幫助他們排憂解難、理順情緒、化解矛盾”。
其四,“是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迫切需要”。2007年底,貴陽市委確定把貴陽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城市的施政綱領。“干部就是決定因素。”李軍說,貴陽市如果有50至100個同志真正把為什么要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弄明白、想清楚,貴陽建成生態文明城市就大有希望。
為生態文明建設尋找能吏顯然是此次公推競崗的目的之一,無論定點調研還是演講答辯,有關生態的題目都占了不小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