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id="nqvhe"><source id="nqvhe"><menu id="nqvhe"></menu></source></b>

    1. <source id="nqvhe"></source><xmp id="nqvhe"></xmp>
      1. <b id="nqvhe"></b>
        <u id="nqvhe"></u>
      2. <b id="nqvhe"><address id="nqvhe"><ol id="nqvhe"></ol></address></b>
      3. <source id="nqvhe"></source>
        <xmp id="nqvhe"><video id="nqvhe"></video></xmp>
          <b id="nqvhe"></b>
          <u id="nqvhe"></u>
        1. ABB首頁頂部廣告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廣告
          2023年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2023caiac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風電業洗牌在即——民企或飲恨出局
          • 點擊數:366     發布時間:2009-09-25 16:19:50
          • 分享到:
          關鍵詞:
               
              一樁看上去很美的巨大生意,需要多長時間可以讓它面目猙獰呢?

              產值以 1000 億元計的風電,僅用了不到 2 個月的時間。
           
              6 月初,河北保定電谷園區。遠遠望去,廣袤的空地上漸次排列著體形巨大的風機葉片,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盡管金融危機讓國內眾多企業減產或停產,但在這個被稱為“中國電谷”的產業園區里,風電設備車間卻依然機器轟鳴。 

              園區一側,天威保變新建成的風電生產基地已建成,離園區不遠處,天威英利公司占地 60 畝的風電基地今年即將拔地而起。“我們今年才正式公開早有布局的風電投資計劃,非常看好風電市場潛力。”英利公司行政部龐超對記者說。
           
              風電設備商樂觀投產,不僅因為行業剛剛起步,也因其不受金融危機沖擊。以今年上半年業績為例,東方電氣凈利同比增五成以上,金風科技同比暴增 260%。 

              但這一切在 8 月底發生了新變化。不但業界熱切期待的《新能源振興規劃》遲遲未出臺,而且由于產能過剩,8 月 26 日溫家寶總理在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針對新能源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問題,研究部署了 5 項抑制產能政策——風電與光伏首當其沖。 

              一場風電行業洗牌已然開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認為,“將來風電行業有三五家大企業就夠了”。凱基證券王志霖表示,下馬技術落后、重復建設的產能擴建項目,對整個新能源產業利好,“風電龍頭企業將直接受益這一政策”。 

              記者從中國風能協會了解到,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國風電整機制造廠商已達 67 家,其中國有 27 家,民營 23 家,合資與外資共 17 家。而國有大型龍頭企業將受益此次產能遏制,金風、華銳、東氣、上氣仍穩居風電業賺錢榜前四,17 家外資與合資風電廠商影響不大,而 23 家規模較小的民營風電廠商將大部分出局。 

              發展迅猛:風電裝機 7 年增 25 倍 

              今夏以來,密集投產風電設備廠的不只是保定地區。7 月 14 日,甘肅酒泉總投資 1200 億元開建世界上首個 1000 萬 KW 級風電基地,華儀電氣 7 月 21 日宣布在內蒙古投資 100 億元建設總裝機容量 100 萬 KW 的兩處風電場。 

              風電企業雨后春筍般頻繁上馬,使近年我國風電產業發展快得令人咋舌。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部數據顯示,截至 2008 年,我國風電裝機總容量達到 1221 萬 KW,已占全球總裝機的 10%,名列全球第 4。僅 2008 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就達 630 萬 KW,與 2007 年當年新增裝機 330.4 萬 KW 相比,去年新增裝機增長率為 89%,新增量僅次于美國的 838 萬 KW,位列全球第 2。 

              此次風電熱起源于我國近年推行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的政策,而 2006 年 1 月開始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和 2007 年 8 月發改委發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以及系列配套法規、規章、政策,為風電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各路資金瘋狂涌入風力發電行業。據統計,2008 年進入風力發電的資金超過 400 億元,而在今年上半年我國新增電力裝機容量中,新能源占 33.45%,而風力發電又占其中的 8 成。 

              在李俊峰看來,早在 2004 年風機產業就步入瘋狂擴張,從 2004 年 6 家猛增至現在的約 70 家,企業數量增長 10 倍以上;風電的裝機容量也從 2002 年前的 46.8 萬 KW,迅速發展到 2008 年底的 1200 余萬 KW,7 年增長 25 倍。 

              風電發展之快,使得 2007 年頒布的行業政策兩年后不得不改。當時計劃,到 2020 年實現 3000 萬 KW 遠期目標,現在看來,這一目標可能提前 10 年就能實現。也因此,發改委今年中調整了這一規劃,將 2020 年風電裝機目標調整為 1 億 KW。 

              產能過剩:今明兩年過剩 300 萬 KW 

              快速發展的直接后果是,風電行業已陷入產能過剩的尷尬局面。 

              來自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電工行業所屬的 21 種主要產品中,其中 8 種產品同比增幅下降。與此對比鮮明的是,風力發電機組產量逆勢高速增長,僅今年前 6 月同比增長高達 545%。
           
              業內普遍預計,今年我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預計只有 800 ~ 900 萬 KW,而目前我國 70 家風電設備制造企業中的前四家,年產能總數就已達到 1200 萬 KW。這意味著,今年將有 300 萬 KW 以上產能過剩。 
                  
              而隨著風電整機廠商去年和今年新投產項目的產能將在明年釋放,屆時風電市場有效產能將達 1400 萬 KW 左右,而同期市場需求預計值約為 1100 萬 KW,因此明年風電產業也將面臨 300 萬 KW 的過剩產能。 
                  
              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國家“十一·五”規劃目標 2010 年投產 300 萬 KW,在建 100 萬 KW,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于 2006 年確定了 2010 年風電裝機達到 500 萬 KW 的目標,超過國家規劃 100 萬 KW。 
                  
              但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今年上半年的調研報告顯示,蒙東地區 2010 年底計劃投產風電近 420 萬 KW,加上蒙西千萬級風電基地規劃的實施,預計 2010 年內蒙古自治區風電裝機將超過 765 萬 KW,遠遠超過了內蒙古自治區此前的風電規劃。 
              風電發展過快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前幾年利潤較高。以金風科技為例,2007 年其整機毛利率超過 29%,這意味著,賣 1 臺價值 1000 萬元的風機,基本可賺 300 萬元。
           
              另一方面,是由于風機制造行業進入門檻低。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的 70 來家整機制造企業中 80% 都是簡單的組裝廠,“只需從上游零部件企業買入葉片、發電機、齒輪箱等,組裝出售就行,反正各種規格都有。”正是由于利潤較高和進入容易,許多國企、民企和外資企業爭相加入風電行業。 

              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投資沖動,所帶來的產能過剩已經引發了風機行業的價格戰,以金風科技為例,風機的毛利潤率已經從 2007 年的 29.46%,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 23.4%。價格方面,1 年前,金風科技單機容量 1.5 MW 的 GW77-1500 機型,價格是 6400 元/KW,同樣的產品,在今年 5 月價格卻變成了 5400 元/KW,下跌了將近 16%。 

              天相投顧報告認為,近年來,風電設備商的競爭激烈,例如湘電股份、上海電氣產能擴張很快,而風電設備三龍頭東方電氣、大連華銳、金風科技的產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剩。
           
              洗牌開始:國有受益、民營淘汰 

              8 月 26 日,溫總理在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針對新能源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問題,研究部署5項抑制產能政策,風電與光伏首當其沖,風電產業將迎來行業大洗牌。 

              “下馬技術落后、重復建設的產能擴建項目,這對整個新能源產業影響深遠,我們認為風電龍頭企業將直接受益于這一產業政策。”凱基證券研究員王志霖表示。洗牌也意味著,目前處于春秋戰國爭雄時期的風電產業,未來將整合形成幾家較大的龍頭公司。 

              李俊峰也表示,“盡管風電整機制造廠商有 7、80 家,但真正上規模的不超過 10 家,基本上是保持在那些大的、傳統的裝備制造業廠家手里。” 

              事實上,盡管風電行業百家爭鳴,但寡頭壟斷格局也正在形成。目前風電場、整機行業的寡頭競爭格局開始形成。2007 年 5 大發電集團占據了 60% 左右的風電場份額;整機市場已形成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東方電氣三足鼎立局面,去年這 3 家企業占據了 57.4% 的整機市場份額。 

              而洗牌后,寡頭壟斷格局還會加劇,因為未來整機市場競爭將在 MW 級以上機組展開。隨著 2010 年市場供需平衡,行業不可避免地進行整合,屆時經營管理經驗豐富、創新能力強和有著強大集團背景的公司將會繼續生存并壯大。 

              中信證券報告認為,對于沒有完整技術研發鏈、單純依靠購買國外技術謀求生存的設備商來說,未來的發展空間將很有限,預期未來風電設備市場將進一步集中到金風科技、東方電氣、華銳、華儀電氣等行業龍頭手中。
           
              與此同時,那些規模較小的民營風電廠商將大部分出局。
           
              抑制產能受益榜: 

              金風老大 上氣、湘電”黑馬” 

              在風電前 3 名中,金風科技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風機制造商,憑借著較強的研發能力和技術領先優勢,公司連續 8 年來業績實現了 100% 增長,產品在 2007 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市場占有率為 25.1%,排名第 1。 

              目前公司生產基地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已在新疆、北京、內蒙古、甘肅、西安陸續建立產業基地,在靠近市場和制造資源的地區進行風力發電機組制造,不僅大幅度減少運輸成本,還縮短了與客戶距離。 

              隨著風電行業整合,有整合能力的企業將提高盈利能力和穩定盈利水平。東方電氣和華銳風電在縱向整合上就具備良好潛力。由于整機在銷售渠道方面,國內整機廠商在未來 4 ~ 5 年內不具備機組大批量出口條件,自行開發風電場對帶動機組銷售量的貢獻有限,因此,隨著 5 大發電集團風電場份額的進一步提高,與 5 大發電集團的聯盟關系可靠程度決定了整機廠商未來的市場份額,東方電氣和華銳風電背靠大集團,在這個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兩者可能成為風電行業競爭的長跑制勝者。 
           
              另外,兩家可能改變行業格局的黑馬型企業值得關注:上海電氣和湘電股份。 

              上海電氣集團去年 12 月宣布了其新的風電計劃,公司旗下風電項目計劃在 5 年內達 140 億元銷售額,從而確保穩進全國風機制造商前 3。 

              湘電股份去年累計裝機已達 12.8 萬 KW,其中 2008 年新增裝機容量就達 12 萬 KW。公司近期傳出消息,今年將至少實現銷售 40 萬 KW 風機容量的目標。另外,公司和美國提姆肯合作的風電項目目前也已經初見成效,預計 2010 年將實現年產 400 套主軸/年的產能。 
                  
              到時,公司將成為風電整機企業中唯一一家能夠自行生產主軸的風電公司,第一創業證券分析師曾凡認為,“公司制造基礎良好,未來可能很難擠進前 3,但擠進前 5 大有希望。” 
                  
              民資轉戰并網:風能投資下一主題 
                  
              雖然,現在看來民營企業或將缺失風電行業高速發展,但與其在技術相對低端的設備制造領域苦苦掙扎,倒不如轉型風電行業的未開墾新領域——并網。 
                  
              風電并網問題一直讓業內苦惱,卻也由此衍生出商機無限的接入技術。由于并網問題的限制,目前多數上市和非上市風電企業都集中在零部件、整機制造等中上游產業鏈,并在這些領域展開十分激烈的競爭。 
                  
              “但我們現在最感興趣的,是專注于控制技術、并網接入技術的企業,這將是風電產業下一個投資熱點。”啟明創投合伙人張勇對記者表示。他的說法代表了眾多風險投資公司的觀點。 
                  
              與煤電的按指令發電、水電有水庫控制不同,風電最大的問題是不穩定,風力強弱直接影響發電電壓的高低。當風電電壓低于額定數值的90%時,易被電網解列,為此必須配以低電壓穿越或零電壓穿越、風電功率的預測與控制等技術。
                  “
              在國外,這樣的技術解決方案已經很成熟,但國內并網型風電的管理者、建設者和制造者各自為政,無法形成統一的標準。”張勇告訴記者。雖然目前國內的接入標準還沒有出臺,但是專注于這一塊的技術會有比較大的空間。 
                  
              事實上,已有企業開始進入這個領域“淘金”。去年,青云創投就投資了一家專注于新能源與電網接入技術的公司,客戶除了風電場,還包括風電設備制造商。“這個公司的產品包括風機接入電網的一些產品,風電場接入電網的一些產品,還立足于后續的智能電網更先進的一些接入電網的設備研制。” 青云投資合伙人陳曉平說。 
                  
              另外,風電產業的短板是國內企業沒有核心技術。目前 70 余家整機制造商中,絕大多數企業之前并沒有做過風力發電機,也不掌握風力發電機的生產技術。 
                  
              沈陽遠大機電裝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閆凌宇日前接受央視采訪時透露,國內大部分企業靠到國外買技術買圖紙進行生產。“很多時候一張圖紙賣給國內幾家企業,這種情況很普遍。”花幾 1000 萬到國外購買圖紙的同時,國內企業還要承受一系列苛刻條件:比如規定每生產出 1 臺要給對方多少錢、產品不允許出口、不可隨意改動等。 
                 
               海關數據顯示,2009 年上半年,我國共進口風力發電機組 976 臺,總金額超過 9800 萬美元。數據表明,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真正擁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不多,關鍵零部件基本依賴進口。 
                  
              無奈的是,進口設備雖然貴,但是質量好,業內人士表示,國產風機維修頻率大大高于進口風機維修頻率。“尤其是國產風機的齒輪箱、主軸、液壓缸等電機元件的損壞問題比較嚴重。”顯然,研發質量和設備質量已成為我國風電制造商們急需提高的核心能力。 
                  
              可以看出,以技術為突破口將是那些輕資產民營企業涉足風電領域的最有利途徑。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

            <b id="nqvhe"><source id="nqvhe"><menu id="nqvhe"></menu></source></b>

            1. <source id="nqvhe"></source><xmp id="nqvhe"></xmp>
              1. <b id="nqvhe"></b>
                <u id="nqvhe"></u>
              2. <b id="nqvhe"><address id="nqvhe"><ol id="nqvhe"></ol></address></b>
              3. <source id="nqvhe"></source>
                <xmp id="nqvhe"><video id="nqvhe"></video></xmp>
                  <b id="nqvhe"></b>
                  <u id="nqvhe"></u>
                1.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