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繼“互聯網+”之后國家推動技術革命和產業融合的又一戰略部署,“人工智能+”行動加快推進。
國務院日前發布《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下稱《意見》),聚焦行業應用需求和基礎能力供給協同推進,開展“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產業發展、消費提質、民生福祉、安全治理、全球合作等6大行動,并圍繞模型、數據、算力、應用、開源、人才、政策法規、安全等8個方面,旨在系統構建人工智能基礎支撐體系。
國家發改委29日表示,《意見》出臺只是謀篇布局的第一步,后續還需要綜合利用政策、資金、機制創新等多種方式體系化加快推進。將會同有關方面制定出臺配套文件,不斷強化“全國一盤棋”的政策合力。圍繞《意見》提出的6大行動若干重點行業領域,將分別制定“人工智能+”具體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各行業目標任務、重點方向和工作舉措。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司長張鎧麟強調,國家發展改革委將進一步加強統籌、強化與各方聯動,共同努力、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堅持因地制宜,推動各地立足區位特點、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科學確定發展重點,形成各具特色、各展實效、優勢互補的協同發展態勢,堅決避免無序競爭、一哄而上。
分步實施
2015年,國家啟動實施“互聯網+”行動,推動互聯網技術向生產、生活、社會治理等方方面面深度融合,有效促進了產業升級、消費變革和民生改善。在新一輪人工智能技術浪潮下,啟動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是信息技術革命的進一步延續、深化和創新。
國家發改委創新驅動發展中心主任霍福鵬表示,互聯網和人工智能都是通用性技術,兩者在應用方面都具有模式新、迭代快、對傳統業態改造能力強的特點。“互聯網+”突出的是“連接”,通過網絡連接傳遞信息,實現生產過程的流程再造和效率提升。“人工智能+”在“互聯網+”基礎上,實現從“信息連接與擴散”向“知識運用與創造”的躍升,以更具變革性的力量,推動生產要素重組、價值創造方式升級、組織形態演化和社會治理模式轉變,必將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更全面、系統和深刻的變革。
《意見》明確了三步走的發展目標。到2027年,率先實現人工智能與6大重點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快速增長,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顯增強,人工智能開放合作體系不斷完善。
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90%,智能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技術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霍福鵬表示,實施“人工智能+”并非一蹴而就,特別是當前人工智能技術還在快速迭代演進中,各行業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特點也不相同,需要充分遵循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綜合考慮技術成熟度、業務復雜度以及行業發展基礎等多方面因素,分步實施、循序漸進。
釋放消費潛力
“人工智能+”不僅是科技發展的前沿方向,更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現實關切。當前,人工智能正日益融入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賦能千行百業、造福千家萬戶。文件提出了“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消費提質”等重點行動,其中多項舉措都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
霍福鵬介紹,“人工智能+”行動將推動居民消費實現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轉變。一方面,服務消費新場景進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將改善文娛、電商、家政、物業、出行、養老、托育等生活品質,拓展體驗消費、個性消費、認知和情感消費等服務消費新場景,滿足居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另一方面,產品消費新業態不斷涌現。智能終端“萬物智聯”,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快速普及,構建全場景覆蓋的智能交互環境。人工智能還將加快與元宇宙、低空飛行、增材制造、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融合和產品創新,推動新產品、新形態不斷涌現,持續釋放新消費潛力。
《意見》還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全球合作,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攜手,共同分享人工智能時代機遇,共同應對風險挑戰,推動人工智能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
張鎧麟表示,接下來在《意見》實施過程中,將會同有關部門,重點圍繞“5個共同”做工作:成果共享,能力共建,技術共進,治理共商,生態共筑。
張鎧麟提到,中國開源發展成果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和接受。將積極踐行開源開放發展路徑,與各國共建開源社區、共享適配性技術方案,推動基礎資源開放共享,降低應用門檻,打造更多技術可及、成效可感、經驗可復制的發展成果,共同構建豐富多樣、健康向善、創新活躍、包容普惠、安全可靠的共榮生態。
來源:《 第一財經》






資訊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