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id="nqvhe"><source id="nqvhe"><menu id="nqvhe"></menu></source></b>

    1. <source id="nqvhe"></source><xmp id="nqvhe"></xmp>
      1. <b id="nqvhe"></b>
        <u id="nqvhe"></u>
      2. <b id="nqvhe"><address id="nqvhe"><ol id="nqvhe"></ol></address></b>
      3. <source id="nqvhe"></source>
        <xmp id="nqvhe"><video id="nqvhe"></video></xmp>
          <b id="nqvhe"></b>
          <u id="nqvhe"></u>
        1. 1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2024ABB電氣創新周
          2024中國自動化產業年會
          2023
          廣告
          2023年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產學研新思維:把企業研究院建在高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關于科學發展的路徑探索(下)
          • 點擊數:664     發布時間:2011-09-15 17:26:00
          • 分享到:
          關鍵詞:

              來源: 科技日報作者: 韓義雷 張曄 張淼

             產學研合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選擇了“反彈琵琶”。

             南信大,不再像其他高校一樣,跑到企業尋求合作,而是把企業引入學校合作建設研究院。

             在該校校長李廉水看來,“產學研”中,“學”是上游,自主創新產品往往是實驗室小試結果、是原理型的;“產”是下游,關鍵是把“研”做實,才有把“學”和“產”結合在一起的堅實基礎。

             在已建成的9家企業研究院中,無一例外都是“企業老總擔任院長,學校教師擔任副職”。在這里,投入的主體是企業,決策的主體也是企業。企業老總不僅兼任研究院院長,還負責研發項目的選題和研發人員的調配。進駐研究院的高校老師,學到的是高校所不具備的市場眼光和經濟意識。

             企業研發中心建在高校

             喊了很多年,干了很多年。在我國諸多地方,產學研仍然擺脫不了尷尬境地—— 一邊,市場急需先進的科研成果支撐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苦于無處可尋;另一邊,研發機構的科研成果找不到“出口”,“庫存”數量不斷增加。

             甚至,官、產、學、研、金、介,各有各的“盤算”,各懷各的“目的”,由此導致的“裹足不前”屢見不鮮。

             南信大的做法,有人稱之為“模式”,李廉水擺手:“僅是雛形,尚須時日。”

             針對產學研之弊,南信大展開了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

             2009年6月9日,南京。

             沙敏不會想到,有朝一日,自己能大搖大擺走進高校,組建自己的研究院,更不會想到,能在高校組建的企業研究院中擔任院長。

          正是這一天,南信大、南京高新區、三寶科技公司,簽署三方合作框架協議,同時,三寶智能交通研究院落戶南信大。

              對于把企業研發中心建在高校,南信大的領導有共識。副校長李北群說:“以往,高校與企業合作,企業研究院設在企業。企業有需求,需要教師趕過去。教師有自己的選擇,可以去,可以不去。他們要上課、寫論文、出差,確實時間上的隨機安排存在障礙。總體而言,許多做科研的教師不愿意也不可能較長時間蹲在企業。企業則不同,哪里有錢賺就可以到哪里去。企業研究院設在高校,老師在學校里就能幫企業做科研,也便于集中優勢學科資源和科技資源。”

             三寶一步踏進了校園,南信大一步走向了社會。兩年多來,南京中網通信、上海華博科技、杭州易龍防雷、江蘇集群軟件等企業先后在學校內部共同建立校企聯盟研究院,實現大學科技、人才、資源與企業、市場的無縫對接。

             根據協議,入駐企業第一年向學校投入500萬元,以后每年投入200—500萬元用于聯合項目研發和技術研究。

             企業研發中心入駐高校,抓住了產學研合作的關節,打開了南信大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局面。2010年,學校科技經費2.121億元,是2005年的15倍;科研到賬經費1.035億元,是2005年的25倍。

             “企業自己做不來的,肯定會去找高校。”南京市經委分管科技創新的副主任韋智指出,應該由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和科研投入的主體。企業研發中心建在高校無疑是一種有益嘗試。

             利益機制保障是關鍵

              90%氣象設備從國外引進,中網衛星通信公司董事長王巧樑感到不甘。

             如何打破壟斷?如何自主創新?

              一直以來,他苦苦尋覓解決之道。

              把企業研發中心建在高校?依靠高校的科研力量進行研發?

              王巧樑仍有不安。畢竟,在產學研合作中,如何保障持續創新能力,問題多多。

              王巧樑的憂慮不無道理。

              企業與高校,價值體系、管理機制、評價方式,全然不同。回顧過往,產學研合作,成為技術創新體系的短板,由此導致了“結婚挺長不生孩子”的尷尬。

              在種種疑問面前,南信大給出了答案:“產學研長期穩定合作,利益機制保障是關鍵;高校得名,企業得利。”

              簡而言之,一切能夠轉化為產品的專利,所有權歸企業;一切短時期內不能轉化,只能作為論文發表的科研成果,所有權歸高校。

              這讓王巧樑如釋重負。他因此在中網衛星通信公司立下規矩:產學研合作的成果中,能夠評獎的,高校名字一律署在企業前面。

             為了進一步推動產學研合作,雙方在建立中網衛星通信研究院時簽訂協議:在企業研究院中,投入主體是企業,決策主體是企業。企業老總不僅兼任研究院院長,還負責研發項目的選題和研發人員調配。企業技術人員與高校共同開展技術研發。而當合作成果一旦產業化,企業給予學校1%—5%的提成。

             利益機制為產學研合作增添了動力。自此以后,雙方的合作順風順水。如今,中網衛星通信公司的移動氣象臺,已占據全國60%的市場份額,國外壟斷成為歷史。

              王巧樑笑了。讓他更感欣慰的是,企業和高校聯合培養學生、引進研究院項目團隊的畢業生進入企業工作,成為企業集團發展的強勁動力。

              按照合作協議,學校與企業,聯合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研究生工作站,企業作為學校教學實訓基地,為學生實習提供條件和場所,并優先錄用學校相關專業優秀畢業生。

              “已有5名大學生進入企業參與研發。”王巧樑認為,“這種聯合培養模式,已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形成推廣之勢。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善于理論聯系實際,同時緩解了企業人才不足的缺口。”

              李廉水也笑了。利益機制保障之下,企業提前介入前瞻性研究,南信大從企業研發中心獲得了更多“反哺”。

              一方面,企業帶來的許多大型設備和投資,與學校實驗室形成互補;一方面,企業研發出的工程化成果經過總結和提煉,可以轉化成學術成果。

              推進政產學研服務地方經濟

              50年來,南信大一直身負榮耀與責任。

              一則,南信大有著崇尚科學的基因。在過去幾十年中,這里培養了一批院士和國內外科技精英,以至不少校友戲言:“如果一半校友集聚,就可以做出國家級氣象局的全部業務。”

              一則,南信大在劃轉地方管理的初期,發展方向不甚清晰。

              由“南京氣象學院”更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之后,與中國氣象局的聯系顯著減少,學科建設特色有所弱化。

              南信大領導們不得不一年內多次跑到中國氣象局匯報,闡述回歸中國氣象事業的迫切心情和具體設想,“特色更特、優勢更優”的發展定位逐步明確并不斷強化。

              南信大回歸氣象的決心和真情打動了中國氣象局,獲得了江蘇省政府的大力支持。2007年7月14日,一個讓南信大人無法忘記的日子,就在這一天,江蘇省政府、中國氣象局,舉行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簽字儀式。

              自此開始,南信大回歸了氣象行業的軌道,拉開了快速前行的序幕。

              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辦學在江蘇,業務在氣象。如何兼顧?如何共贏?

              對此,李廉水笑稱,學校的名氣“國外比國內大,國內比省內大”。他介紹,氣象信息技術領域,南信大擁有強大的實力。因此,學校必須抓住比較優勢,“立足江蘇、面向全國,立足氣象、面向社會”,并且“主動融入、主動接軌、主動服務”,不斷探索特色高校服務行業、服務地方的路徑。

              融合政府政策支持、高校核心技術、企業市場機制的綜合優勢,學校與宿遷、昆山、鹽城等10余個地方政府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

              瞄準全球物聯網發展的新機遇,學校與無錫新區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無錫感知氣象研究院”,組建了無錫信大氣象傳感網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無人機氣象探測系統”等產品的研制和生產,研究院的雨量測量技術、溫濕度測量技術、電磁感探測技術等已完成工程化研究,并應用于農業、林業、工業、環境、能源等領域,在物聯網產業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瞄準高達100億美元的國內地理信息產業市場,學校與蘇州吳中區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蘇州數字城市研究院”,包括地理信息系統、遙感、衛星定位、無線射頻技術、虛擬城市等研發應用,將應用于氣象、石油化工、電信、城市規劃、電力、測繪等多個行業,并帶動蘇州上下游產業的發展,預計五年內可實現年產值超2億元。

             高校找準定位,企業主體實踐,政府服務推動,在不少科技教育人士眼中,南信大產學研合作模式的成效值得期待。

             本篇文章來源于 科技網|www.stdaily.com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

            <b id="nqvhe"><source id="nqvhe"><menu id="nqvhe"></menu></source></b>

            1. <source id="nqvhe"></source><xmp id="nqvhe"></xmp>
              1. <b id="nqvhe"></b>
                <u id="nqvhe"></u>
              2. <b id="nqvhe"><address id="nqvhe"><ol id="nqvhe"></ol></address></b>
              3. <source id="nqvhe"></source>
                <xmp id="nqvhe"><video id="nqvhe"></video></xmp>
                  <b id="nqvhe"></b>
                  <u id="nqvhe"></u>
                1.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