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它體現國家意志,是因為特高壓從最早提出到項目研發,再到工程實踐,自始至終瞄準世界電力發展趨勢和技術制高點,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政府支持,企業主導,產學研聯合,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用科學手段和方法,以應用為目的,破解了重大技術難題。
劉振亞指出,世界電力工業發展的歷史表明:用電需求持續增長推動電網規模不斷擴大、電壓等級不斷提升,相鄰電壓等級之比在2倍及以上。500千伏輸電有力支撐了我國近30年經濟社會發展,但我國能源資源與需求呈逆向分布,70%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中東部,可用能源資源卻遠離需求中心,76%的煤炭集中在北部和西北部、80%的水能資源集中在西南部,陸地風能和太陽能等新能源也大量分布在西北部,供需相距800-3000公里,現有500千伏輸電系統面臨著遠距離、大容量輸送能力不足,走廊資源緊缺等瓶頸制約,亟待升級至1000千伏等級。
他介紹,“特高壓交流輸電代表國際高壓輸電的最高水平。上世紀60至90年代,美國、日本、前蘇聯等發達國家曾開展過試驗研究,但沒有形成成熟適用的技術和設備。”我國研發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既面臨高電壓、強電流的電磁與絕緣技術世界級挑戰,又面臨重污穢、高海拔的嚴酷自然環境影響,創新難度極大。所以說,世界性的電網科技難題在中國,創新的動力也在中國。
據介紹,我國從l986年開始,將特高壓輸電技術研究連續列入國家“七五”、“八五”和“十五”科技攻關計劃,為特高壓技術研究積累了寶貴經驗;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研發先后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和“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西北750千伏輸變電國產化示范工程的順利投產和三峽送出±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的成功實踐,使我國輸變電設備的制造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為特高壓技術裝備研發和應用創造了條件。到2006年8月國家發改委批準建設晉東南至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時,“發展特高壓輸電,在技術上沒有難以克服的障礙,在工程上已具備實際應用的條件”。
當然,特高壓這一引領國際輸電技術進步方向的工程所提出的巨大技術挑戰,又是必須正視的。劉振亞強調,我國發展特高壓需在已有科技和工業基礎上自主創新,率先攻克世界上一個全新電壓等級輸電所需的全套技術,并立足國內、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全套特高壓設備。“這是我國各常規電壓等級發展過程中未曾經歷的重大考驗”。他介紹,需要全面攻克四大電壓控制、外絕緣配置、電磁環境控制、設備研制四大突出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