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船舶工業來說,2009年是異常艱難的一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海運市場萎縮,船舶新接訂單少,手持訂單交船難。在危機面前,作為國內船舶工業的龍頭企業,中船重工以保增長、促發展為首要任務,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發展。
據中船重工總經理李長印介紹,經不懈努力,去年中船重工實現經濟總量1341億元,同比增長17%;實現營業收入1209億元,同比增長17%;完成增加值254億元,同比增長20%;實現利潤總額73.9億元,同比增長18.5%,主要經濟指標在2000年基礎上翻了三番。
李長印表示,2010年中船重工力爭主要經濟指標增長15%以上,計劃經濟總量超過1500億元,營業收入超過1400億元,承接合同超過1500億元,利潤總額超過80億元,造船開工、完工雙超1000萬噸。
全年實現經濟總量1341億元
中船重工提前11年完成"翻三番"任務
國際金融危機沒能阻礙中船重工集團公司的發展步伐,據最新數據,中船重工全年實現經濟總量1341億元,同比增長17%,在2000年的基礎上“翻三番”,將原定2020年完成的目標,提前11年完成。
去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參與全球化程度相當深、對外依存度較高的中國船舶工業面臨
前所未有的外部環境困難,全球新船訂單下降80%以上,新船成交價格持續較大幅度回落。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沉著應對,把“保交船”作為首要任務,把“保訂單”作為重中之重,民船經營生產穩中有進,全年船舶開工同比增長31%,船舶完工同比增長33%。與此同時,一批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產品完工交付,如自主研發、國內首創的18萬噸散貨船開始批量交付;我國首艘3000噸級小水線面綜合科考船、海洋天然氣水合物綜合調查船、60米全鋁合金穿浪雙體船等新產品成功交付;第六代半潛式鉆井平臺、最大座底式鉆井平臺等一批國內首制的平臺研制成功并陸續交付。
2009年中船重工發展的一大“亮點”是,發揮造船技術優勢和集成制造能力,積極開發非船舶裝備,非船產業快速發展,全年完成非船經濟總量同比增長23.8%,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上升到40%。風電裝備、核電裝備、機場裝備、石油化工裝備等領域取得新的突破,其中風電產業已經形成了國內較完整的研制生產體系,產品覆蓋850千瓦和2兆瓦兩型八個系列。國內首臺套核電站應急柴油發電機組成功交付,核電站氫氣復合裝置批量承接合同。中標昆明新機場行李分揀系統、信息系統、弱電系統。簽訂西氣東輸輸氣管線燃壓機組總成研制合同。
2009年中船重工邁出資本經營的一大步,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發行上市,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此外,樂普醫療首批成功登陸創業板,募集資金超過11億元,為科技產業進入資本市場起到了示范作用。
2010年,中船重工提出“把握大勢、強化創新、調整結構、持續發展”,力爭主要經濟指標增長15%以上,計劃經濟總量超過1500億元,營業收入超過1400億元,承接合同超過1500億元,利潤總額超過80億元,造船開工、完工雙超1000萬噸,實現集團公司“新三步走、翻四番”戰略第二步目標良好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