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碎屑填充修正的材料去除自適應力控方法與試驗結果
固體發動機界面脫粘是導致航天裝備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提高界面粘接強度,需對發動機藥柱進行表面粗糙化處理,以形成穩定的機械互鎖結構。其中,處理深度的一致性是決定粘接質量的關鍵,直接影響固體發動機界面的粘接可靠性。
近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智能產線與系統研究室科研團隊在固體發動機界面精密形性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提出了一種基于碎屑填充修正的復合薄壁材料去除自適應力控方法。
通過分析發動機藥柱表面粗化過程中去除深度大幅波動的機理,科研團隊發現,切屑填塞磨料間隙是導致去除深度大幅波動的重要原因。科研人員構建了碎屑填充高度模型,引入了碎屑填充高度對材料去除模型進行修正。為減小波動幅度,通過分析工藝參數、碎屑填充和去除深度三者之間的關系,設計了一種確保表面粗化深度一致性的自適應力控方法。
試驗結果表明,所提出的自適應力控方法可以有效抑制碎屑的生成和填充,在提升處理覆蓋率和處理深度一致性方面具有優勢。該研究成果為固體發動機藥柱表面粗糙化處理及粘接生產工藝提供了可行的實施方案,可有效增強界面粘接的可靠性,從而保障固體發動機結構的完整性和運行的穩定性。
相關成果以Adaptive force method for depth consistent of surface roughening based on single abrasive material removal model modified by scraps filling為題發表于中國科學院一區TOP期刊Tribology International。沈陽自動化所博士研究生盧翰為第一作者,徐志剛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沈陽自動化所智能產線與系統研究室長期專注于固體發動機先進裝藥和裝配等技術的研究,緊密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及產業發展的共性關鍵難題,在多尺度形性精密調控和關重裝備和產線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近年來,持續得到國家和省部級項目支持,多篇研究成果發表在Defence Technology,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等國際知名期刊。(智能產線與系統研究室)
來源: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