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身智能機器人的“大腦”技術架構正逐步成熟,多模態感知、自主決策等能力顯著提升。具身智能機器人在垂直領域的產業化落地正呈現出加速趨勢。一方面,技術的不斷成熟為產業化提供了可能。例如,谷歌的RT-H模型能夠將高層次任務映射為低層次運動,減少了訓練所需的數據量。另一方面,市場需求的推動也為產業化提供了動力。在“缺工”背景下,機器人在服裝、康養、物流等領域的滲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全球勞動力結構變化、顛覆性技術突破、市場需求變化、中國市場國產化替代加速等多重因素影響,全球及中國智能制造和自動化行業有望在2030年進入高增長時代。其次,“平臺化、敏捷化、智能化”三大技術趨勢將驅動行業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虛擬化PLC、人工智能、工業大模型等多項創新技術令更多自動化、智能化場景成為可能。

智能制造是邁向制造強國的必經之路。圍繞工業企業的五大要素——技術、物料、制造、裝備、管理,怎樣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智能化、網絡化、信息化等等技術手段,最終提高企業效率與質量,降低企業成本,最終使企業獲得更好的效益,這是搞智能制造的根本目的。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逐漸成熟與廣泛應用,全球大模型市場規模迅猛增長。各國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大模型,圍繞人工智能關鍵環節加強政府投資,促進產學研合作,并強調全球對話,加強人工智能治理的國際合作。

人工智能深蘊于計算機科學、腦科學、類腦科學、認知科學控制論等基礎科學之中,直接表現為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智能語音、知識圖譜、大模型、智能體、群體智能、具身智能等技術形態,外化為人形機器人、數字人、智能終端、智能運載工具、智能軟件等產品形態。人工智能通過類腦計算增強腦力勞動的新能級,通過“機器換人”培育體力勞動的新動能,帶動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中的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第四次變革,形成新興的人工智能產業。

技術進步帶來的降成本、降門檻效果以及開源開放的發展方式,將為賦能千行百業打開新空間。下一步,應不斷夯實算力-算法-數據三位一體賦能底座,圍繞行業、產品縱橫兩大方向,開展一系列重點場景建設和應用推廣,強化政策組織和支撐體系兩大保障,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走深向實。

報告從智能制造的定義與核心價值出發,介紹了中國智能制造發展背景,重點講解了2024年發展現狀與關鍵數據以及核心技術突破與場景落地,詳細說明了對未來趨勢與核心挑戰的研判,并對中國智能制造的發展進行了總結與策略建議。

人形機器人是當今世界科技領域最具潛力和前景的產業之一。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形機器人作為未來產業的新賽道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2025年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藍皮書》深入剖析了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現狀、發展趨勢、面臨的量產及商業化挑戰,并提出了針對性的策略建議,旨在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加速其從技術創新向產業化應用的轉變,為行業內外人士提供了詳盡、權威的參考與洞見。

“8+9”新產業是應用新技術發展壯大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具有創新活躍、技術密集、發展前景廣闊等特征,關系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局。2023年8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印發的《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將新產業劃分為8大新興產業和9大未來產業。8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民用航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而9大未來產業包括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領域。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空前密集和活躍,科技和產業形態正在發生體系性變革,工程科技的顛覆性創新和體系創新已經成為戰略競爭的焦點。鑒于此,中國工程院“中國工程科技未來20年發展戰略研究”總體項目組發布《愿景驅動的中國工程科技2040發展戰略研究》,基于我國工程科技發展需求和世界發展趨勢,提出“經濟預測-需求分析-技術預見-愿景分析-戰略架構-技術路線圖-政策選擇”戰略研究方法體系,預測了我國2040年經濟社會的發展態勢,描繪了2040年我國社會發展的九大綜合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