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最終要解決的是人類的生存發展問題”“科研不能只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賞,它需要被世界看見”“新時代的科學家,尤需賡續‘科學報國’的大先生風范”……
7月14日至15日,由中國科學報社、武漢科技大學聯合主辦的第十六屆創新發展論壇在武漢舉行。來自20余家科研機構、高校的3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新時代的科學家需要具備哪些素質”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篤定“四個面向”,讓成果“做得出”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應該成為農業科學的新賽道。”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長期關注作物育種和飲食健康。他在論壇上提出一個嚴肅的問題:“為了口感好,加工碾米過程把稻米中的膳食纖維、礦質元素、花青素統統去掉了,但很少有人知道,這正是我國許多慢性病多發的重要原因。”
作為“綠色營養超級稻”的積極推動者,張啟發在水稻育種研究中不只追求“高產”,還將研究進一步延伸到“綠色”和“營養”層面,提出“一高二抗三全”,即高產,抗生物逆境、抗非生物逆境,全谷物、全營養、全功能的綠色營養超級稻育種目標。
目前,張啟發和團隊正探索建立一個集現代生命科學、健康食譜、農業生產技術于一體的健康治理體系,將農業科研真正嵌入人民的生命健康中。
“健康不只是醫學問題,更是農業、飲食結構與社會認知的問題。”張啟發說。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教授、武漢智能醫學研究院院長葉哲偉聚焦的也是“人民生命健康”。他帶領團隊在人工智能輔助診療方面展開了大量研究,開發出三維醫學影像導航技術、3D手術訓練系統等一系列創新成果,并成功完成全球首例混合現實多體遠程骨科手術,實現武漢、新加坡、美國三地同步三維醫學影像交互。
在一次次跨學科實驗中,葉哲偉深感醫學、工程與智能的交匯是未來方向。他在論壇作報告時直言:“AI不只是工具,更是醫生的新同事。”
目前,葉哲偉牽頭研發的三維醫學影像導航技術系統已應用于國內多家醫院,入選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項目。不久前,他與華為、中國電信合作的智慧醫療解決方案,還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進行了展示。
與會科學家討論認為,新時代的科學家,需要在紛雜中保持應有的篤定——始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真正“做得出”有價值的成果。
適應大眾表達,讓聲音“傳得遠”
“要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著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結合黨和國家對科技創新、國際合作的要求,與會科學家認為,我國科學家應該注重傳播方式的創新,著力破解“說了傳不開”的困局,全面提升中國學術國際傳播質效,讓科研成果不僅做得出,而且發得好、傳得遠。
美國《科學》雜志相關負責人劉首鵬在論壇報告中強調了科研傳播的重要性,認為“傳播力,是科研的第二生命”。
劉首鵬表示,中國科研工作者近年來在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的表現越來越好,值得祝賀。國際頂級期刊發表是學術影響力的生動體現,也是一個讓世界聽懂、認同、引用和共享科研成果的過程。她詳細介紹了《科學》的選題標準與傳播機制,建議中國科學家積極參與全球學術話語體系建設。
英國雷丁大學教授楊洪分享了科研寫作與傳播的體會。他認為:“不管是地理科學、環境工程還是材料技術,寫文章的最終目的都是讓世界知道我們在做什么。”
“傳播也是科研全周期的一部分。”中國科學報社湖北記者站負責人介紹了“以三傻克三難”的傳播方法論,即以“傻乎乎地提問、傻呵呵地說服、傻墩墩地敘事”,攻克科研成果本身因專業晦澀導致的“外行難懂、專家難認、流量難看”等問題。
該負責人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科研人員關于土耳其大地震研究的報道為例,講述了《中國科學報》將一個復雜學術成果外化為一個“地震研究+大眾傳播+跨國良緣”的生動故事,并登上熱搜、引發影視改編邀約的過程。
如果說科研成果是“骨”,那么傳播力就是“血”。與會專家認為:“科學成果不該是冷冰冰的,它只有在被理解、被傳播乃至被應用的過程中,才算真正‘活’起來。而好的科學報道應該具備讓它‘活起來’的‘人情味、時代感、可讀性’。”
賡續大家風范,讓根系“扎得深”
“雖然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中國科學報社編委會主任、原黨委書記劉峰松以過去20多年與眾多院士、老一輩科學家打交道的親身經歷為主線,講述了一代代前輩大家隱姓埋名、科學報國、以身許國的感人故事。
劉峰松深情講述了鄒承魯先生的故事:抗戰時期,鄒承魯作為西南聯大的熱血青年,毅然中斷學業投身抗日前線,直面生死考驗;中年后,他始終堅守學術底線,堅決反對學術腐敗,針對“全息生物學理論”等不實學說公開發聲、揭露真相,為青年科研工作者樹立了“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榜樣。
劉峰松還介紹了一些著名科學家在幾十年時間里不圖發表、不要名利、不怕犧牲,一心投入大國重器研發的故事。“那時候的科學家收入低、環境差、設備舊,但他們從不抱怨,因為心中有國、眼里有光、腳下有信仰。”他感嘆道。
“那些大先生隱姓埋名、科學報國、以身許國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輝,讓人心頭滾燙。這樣的科研精神在今天同樣至關重要。無論我們從事哪方面的研究,都需要繼承和賡續這樣的精神。作為科研工作者,我們要努力貢獻更多創新創造,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作為老師,我們要用心培養學生,竭力培養更多科研報國的棟梁。”武漢科技大學教授李享成分享道。
“越是覺得‘卷’、焦慮或迷茫,越是要重拾科研的初心和品格。”論壇上,多名青年學者表示,重溫老一輩科學家的故事,心中那股“根”的力量又更有力地滋生出來。
從“做得出”的科研能力,到“傳得遠”的表達智慧,再到“扎得深”的精神根系……新時代的科學家需要具備哪些素質?方向越論越明。
湖北省科協黨組成員、秘書長馬貴兵表示:“第十六屆創新發展論壇不僅是一場學術交流的盛會,更是一次關于‘科學與信仰’的追問,這樣的討論意味深長。”
來源:《中國科學報》







資訊頻道